煌川小学美术课教育改革经验及有效改进及策略交流

日期:
当前美术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设计总是“表面化”,不断创新,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学生并不是“所学即所得”。
2。有的班级片面强调“学生活动”,导致教学“失控”。
3。一些班级缺乏文化底蕴,导致教学“浅薄”。
4。为了体现所谓的“课程改革精神”,加入了过多的其他知识,从而失去了学科的特色。
5。课程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无法准确理解和判断学生,师生之间无法互动。
6。学生不准备美术工具和材料。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教学一定时间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空间。检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果?教学是否有效,并不一定意味着老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学生是否学到了什么?还是你学习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一无所获,再苦的教学也不是有效的教学。
一位德国学者还对有效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让你直接吞下15克盐,你无论如何都难以吞下。但如果你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会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所有15克盐。有效性之于知识,就像汤之于盐一样。盐需要溶解在汤里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课堂情境,才能展现出活力和美丽。下面我主要讲以下几点。
1。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1.理想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生活”。
教育是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沟通。桥。
回归生活、课堂联系生活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服务于生活世界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是帮助学生从专业艺术学习向生活化艺术学习转变,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二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的艺术,拓展学生的思维。
2。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
只有散发着师生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主动自觉地体验和互动。开明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3。理想的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人性化教学,是一个充满关心学生、关爱生命和人文精神的场所。
2.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在对教学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成功教学蓝图的过程材料。
1。解释和分析教材
2。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3。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4。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要根据目标来设计。注重教学评价的诚信。教学评价设计:学生的投入和参与如何?学生的活动量和思维量是否充足?学生是否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功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什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拓展状况如何等?
5。把握课堂教学结构
(1)将“自学、操作”引入课堂,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计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结构适应学生认知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3)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要注重其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建立反馈机制。
(五)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效果的有效发挥。
3。优化艺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首先,“教”必须有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教”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有意义的教学方式出现。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延续,形成自己的传统。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似乎不太重视教师的“教”。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教”、“能言善辩”的人。一场好的“讲座”总是能吸引学生。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风格或者教学的某些细节。好的“教学”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不仅会带来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不仅可以让老师的“教学”变得更加轻松,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某种暗示效果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有效地记住和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2) 有效的“问”和“听”
有效的“问”是指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进行中。有效的提问是一种微妙的教学技巧。 “问题”的有效性不仅在于词语,还在于问题的语调变化、重音、词语选择和上下文。 “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每种方式都决定了学生是否理解以及什么样的问题会被学生理解。
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提问”可以使教师将注意力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善于倾听的教师总能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是善于倾听。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及时反馈学生的答案;关键策略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等待和倾听。
(三)有效的“激励”
在“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激励”,比如热情、期待、可信等。
(一)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热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的热情;二是对学生的热情。另一个是所教专业的“求知兴趣”和“求知信念”。 。
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支持的关系来表现出对学生的热情。这种安全、轻松、令人满意的人际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我听了《巧用纸餐具》的课。班上有一个学生把纸杯全部撕碎了。其他同学告诉老师,他随意撕纸杯,但老师并没有批评这名学生,而是微笑着说:“让他撕吧,说不定用他撕下来的纸片给我们换新的。”稍后再看。”过了一会儿,他把撕碎的纸片贴在纸盘上,经过裁剪、折叠、粘贴等工序,就成了一张“三星堆”式的面具。他说,当他妈妈带他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那里的面具是这样的。多么奇怪的想法啊,老师在班上表扬了他。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言、与他人讨论自己的观点,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热心的老师不仅对学生充满热情,而且对自己的专业有执着和投入,并用自己的坚持和奉献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2)期望
“有效的教师”总是能够积极地期望每个学习者,即他们对自己和学生有很高的成功期望。他们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所教的内容,并且他们有能力帮助所有学生学习。
学生的成功部分取决于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如果学生从老师那里感觉“你很笨,学习不好”,他们就会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相反,如果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你有能力学习好,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他们就会加倍努力,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会认为这是暂时的。学生会将老师对他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他的自我评价和努力水平。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期望非常敏感。如果老师对某个学生的期望降低了,不仅该学生会感觉到,其他学生也会感觉到,并相应地调整自己对该学生的想法和期望。
(3) 值得信赖的感觉
“有效的老师”总是让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老师。 “信任感”有助于营造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相信老师能够帮助他们成功。教师通过坦诚、诚实的师生互动来建立信任,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地位或学历,这些只有在学生认可的情况下才有用。
在低年级,老师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感”,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的成长,老师获得学生的信任就会变得不太容易。在低年级,老师作为成人权威,自然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可信度。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老师的知识;二是老师的知识。二是老师的个性。
学生总是期望老师知识渊博。如果老师满足了学生的期望,学生可能会因为感叹而模仿和跟随老师。 “一个好老师会让别人追随他的愿望。”对于老师来说,让学生跟随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人格魅力。正如德国学者林德所说:真正能教给学生的是老师的人格,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有效的教学自然很重要,但似乎还有比“方法”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教师的人格。
老师的期望、老师的积极性、老师能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几乎决定了老师教学的效果。
(四)有效配合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有效的教学,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需要改造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最好的转变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协作小组学习形式中,空间的结构方式需要改变。即把以前的“仰天形”桌椅排列改为“T”形或马蹄形,甚至其他形式。与“仰天式”相比,这种空间构成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学生被安排“面对面”坐,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第三,学生的活动空间较大,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要实施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在小组中,应该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应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合理地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任务,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能够处理突发情况。小组领导可以互换,以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得到锻炼。其次,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职责。学生要按照分工和职责积极完成任务,使合作有序高效。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来提高。一个阶段后,组内的分工可以互换。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存在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应因课程性质和学习内容的变化而随意改变或随时中断。
(五)有效探究
新课标下丰富学生活动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探究活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探究呢?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将原本用于教学的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不要认为“只要老师讲,学生就会懂”,而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着想”。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看看“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设计并提出问题。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相互合作的思维操作中介工具。思维操作工具包括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语言工具和学生可以操作的物理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大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结构化,物理操作工具必须精心设计,使其有机结合,服务于学生的探索与合作,服务于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巧用身边的材料》课中,一开始就将各种废旧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纹理、颜色和质感,如何利用不同的纹理、颜色和纹理来表达不同的作品?通过对所提供的作品和材料的欣赏和分析,拓展学生的思路,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讨论、研究、实验,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移植、分解、合成、嫁接,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并进行有意识的预测和迁移,从而确定画面的构图和形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接触各种材料,学会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利用触摸的灵感进行再创造,完成抽象的、个性化的、原创的作业。在寻找材料、研究材料、重新组合材料、剪切、拼接、粘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基于时间的视觉艺术创作能力。通过展示作业、交流创作经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思路,跳出教师垄断课堂的固定思维,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探索,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